学校主页  |  网站管理  |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文件 > 正文

枣庄学院关于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

【来源: | 发布日期:2012-12-28 】

枣 庄 学 院

关于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

枣院教字〔2010〕35号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枣庄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枣庄市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引领者,枣庄地区的文化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的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明确目标、深化改革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框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系统化描述。同时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目标的作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

2.转变理念、优化体系

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学习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内涵的理解,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核心课程建设,调整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3.大类培养、加强合作

初步实施在一年级按学科类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调整学科大类划分,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充实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与地方高校的服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推进适应地方需求的“双证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重视创新、加强实践

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积极增设项目,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试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教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复合性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适度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宽厚扎实的基础型复合型人才。

我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公民意识和责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有效运用表达工具;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批判与质疑能力、一般的数量统计分析能力;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兼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通识性知识;通过专业训练、职业证书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

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学校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趋向。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四、课程结构体系及课程设置

实行“按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各专业均实施前期通识教育与学科类基础课程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即具有相同(相近)学科基础的专业要按学科类设置基础课程,第1年按类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1年后按专业进行培养。新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每个专业的课程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等构成,各部分内容及学分要求见表1。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本科)

课程结构体系

学分要求

内容

通识教育平台(师54/非师48学分)

通识教育必修课(师范类44学分,非师范类38学分)

思想政治课程16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大学英语13学分,计算机文化基础3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另:师范类专业开设教育学2学分,心理学2学分,普通话2学分。

思想政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类、科技类、艺体类、经济生活类和教育素质类课程。

人文科学类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的科技类课程,理科类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的人文类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

限选:2学分,自然科学概论(文科类专业)2学分或中外文化精神(理科类专业)2学分

任选:8学分

学科教育平台,至少23学分

学科教育必修课

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学科类,如中国语言文学类、经济管理类、生物食品与制药类、化学化工类等,实行按类培养、专业分流。

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

学科教育选修课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至少54学分

专业教育必修课,一般不多于40学分

原则上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个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般不少于14学分

XX方向

XX方向

创新创业模块课程,至少8学分。

必修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1学分、就业指导1学分

开设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课程。

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至少22学分

必修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选修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课堂授课和课外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革方案由学校政治思想教学部研究决定。

《大学英语》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每学期同时开设各级别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高考成绩修读相应级别课程,学生应修读至少13学分的外语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学分为3学分。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课程2学分,第一学期集中开设。

《大学体育》4学分,第一、二、四、五学期开设。

《大学语文》2学分,文科类专业设置在第一学期开设,理科类专业设置在第二学期开设。

另有师范类本科专业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三门:

《普通话》2学分,第四学期开设。

《心理学》2学分,第五学期开设。

《教育学》2学分,第七学期开设。

其余教师教育技能类课程各专业可根据需求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实现我校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0个学分,其中文科类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的自然科学素质课程,理工科类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的人文科学素质课程。《中外文化精神》本科理工类限选;《自然科学概论》本科文科类限选。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第十一学期原则上不再开设。

2.学科类教育平台课程

学校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对学科类做出适度划分,开设学科类教育平台课程。调整后的学科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经济管理类、生物食品与制药类、化学化工类等17个。学科类划分方案见表2。建议各专业在此平台中除开设本学科课程的同时,开设部分跨学科课程。

对于目前本科专业确实不宜设置相同学科教育平台的学院,如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可分别按两类专业设置学科教育平台课程。

22011级拟招生专业学科分类一览表

学科门类

2011年拟招生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师)

对外汉语

语文教育(专)

数学统计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

统计学

化学化工类

化学(师)

化学工程与工艺

矿物加工工程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中韩)

应用化工技术(专)

生物食品与制药类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师)

食品科学与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

信息科学与工程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物联网)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师)

英语(3+2)

日语

英语教育(专)

政史类

思想政治教育(师)

历史学(3+2)

美术类

美术学(师)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3+2)

光电类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3+2)

应用电子技术(专)

旅游地理类

地理科学(师)

旅游管理(专)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

建筑类

土木工程

音乐舞蹈类

音乐学(师)

音乐学(3+2)

舞蹈学

体育类

体育教育(师)

舞蹈学(健美操)

舞蹈学(体育舞蹈)

传媒类

动画

广播电视编导

经济管理类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3+2)

市场营销(专)

市场营销(专、中加)

会计电算化(专)

教育心理类

学前教育(师)

学前教育(师、3+2)

机电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2)

工业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数学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设立部分学科教育平台备选课程(见表3),各学院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灵活设置其他课程。

3学科类教育平台部分备选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建议适用专业

D121001-

D121002

高等数学A1-

高等数学A2

5+6

6+6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03-

D121004

高等数学B1-

高等数学B2

5+4

6+4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05- D121006

高等数学C1-

高等数学C2

5+4

6+4

经管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07- D121008

高等数学D1-

高等数学D2

4+4

4+4

理、工科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09

线性代数A

4

4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10

线性代数B

3

3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11

概率统计

4

4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D121012

离散数学

3

3

理、工、经、管类本科各专业任选

R122001

英语新视听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R122002

实用英语阅读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R122003

英语口语与交际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R122004

英语翻译实践与技巧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R122005

英语写作技能训练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1

Word高级应用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2

网页制作基础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3

ACCESS数据库技术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4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5

图形图像处理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L122006

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

1

4

学科教育选修课

3.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分为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两部分,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专业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参照相关专业的评估与认证指标体系。有行业准入要求的专业,可以结合社会与行业需要,适当设置一些与行业要求相关的课程。

与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应制定科学的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执业)资格培训内容相衔接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育平台中的必修课程,4年制本科专业学分数一般控制在40学分之内,一般在第3-5学期进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选修课为主,4年制本科专业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学分之内,建议从第4学期开始;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做出调整。

原则上每个专业设置至少2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学分数应一致。各专业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适时对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做出必要调整,调整方案应报教务处同意。

4.创新创业模块课程

创新创业模块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针对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开设课程,每个学生均应修满8学分。另设创新创业模块奖励学分,奖励学分认定办法参见《枣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管理规定》。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集中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对隐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在相应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或创新创业模块中设置。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经济与管理类、法政文史类、体育类、艺术类、外语类专业不少于25%;自然科学类、建筑规划类、工程技术类不少于30%;偏重应用型的专业不少于30%。

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逐步扩大综合设计性与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比例,减少验证或操作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鼓励各专业积极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

最后一学期原则上不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如确需安排课程教学,建议采取“自学+辅导”的课程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应用型专业第四学年主要开展顶岗实习(带薪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五、课程设置的其他要求

1.各平台、模块的课程根据修读要求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个专业总学分中的选修(包括限修)课程比例一般不少于20%之间。

2.每个专业须设置至少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模块课程,构成学生毕业学分的必要组成部分。

3.鼓励开设1.5学分及以下的课程,并可以根据需要集中在半学期或几周内完成教学任务。

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提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的交叉化与现代化。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

5.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要求每个专业在主要课程中选择3-4门(9-12个学分)的课程作为学位课程(在课堂教学计划表中的课程名称前标注“★”),学生学位课程成绩原则上应在70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士学位。学位课程应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开设。

6.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师资情况自行选定双语教学课程,课程教学规范具体参照《枣庄学院关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枣院政字[2007]38号)的规定执行。

7.各二级学院应加强学业指导,合理安排学生每学期修读学分数与周学时数。

8.学校实行课程归口管理,所有必修课程根据性质实行各二级学院(部)归口管理。课程按新的课程编号规则重新编制课程编号。

六、学习年限和学分设置

1.学习年限和学时、学分

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制。

本科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700学时以内,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

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修读最低毕业总学分不低于160学分。

2.学分计算

学分是表征课程的计量单位,反映了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时间。学分按以下原则计算:

(1)课堂讲授课程:1周学时(或16学时)计1学分。

(2)大学英语听说、大学体育、实验、实训、上机等课程:2周学时(或32学时)计1学分。

(3)实习环节:如集中进行实习,1周计1学分;如分散进行,32学时计1学分。

(4)综合设计与论文环节: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一般1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课程设计每32学时计1分;学年论文每次计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8学分。

(5)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可获得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学分计算规则和方法按照《枣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管理规定》执行。

3.学期安排

实行三学期制,即秋季、春季和短学期。春、秋季每学期18周,其中授课16周,期末考试2周;短学期4周,安排在6-7月份进行。短学期注重短线课程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短学期原则上以开设考查课为主,各学院应充分利用好短学期,根据专业培养要求,一年级学生的短学期可以开设强化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检索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类课程为主;二、三年级学生的短学期可开展各种见习、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学年论文、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训练、科技竞赛辅导等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四年级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的全部课程安排在春季学期进行。各学院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校外教学资源,在短学期期间聘请客座教授、外聘教授等来校授课。

七、辅修课程、专业、双专业、双学位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经教育厅批准设立双专业、双学位的各专业应在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制订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课程等方案。

辅修课程由各二级学院围绕某一技能或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设置,约10学分。

辅修专业的课程按照相应的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学科教育平台课程设置,约20-25学分。

双专业的课程为辅修专业必修课程+某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含毕业实习,不含毕业论文或设计)+其他的专业和学科教育平台课程(必须包括所有的专业学位课程),约40-45学分。

双学位的课程为双专业的课程+毕业论文(设计)。

八、其他类型的培养方案

1.“3+2”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

现有专升本的专业,在修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应同时制订或修订在我校学习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专升本专业学制一般为2年制,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两年制专升本学生毕业最低学分75学分。文科类专业总学时控制在1200学时之内,理科类专业总学时控制在1300学时之内,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

专升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也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模块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见表4。原则上,其课程设置与该本专业后两年或三年的课程基本一致,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也与该专业基本一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大致控制在1:1。

43+2”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

通识教育必修平台

通识教育选修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

9学分左右

不低于10学分

32学分左右

不少于4学分

20学分左右

2.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师范类专业的培养采用第一学年学科大类培养、后三年师范培养的模式,培养中学师资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须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小学或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可以在学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总框架下,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具体方案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制定。

3.专科专业培养方案

专科专业学制一般为3年制,毕业以获取的学分来衡量,修读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32学分。总学时控制在1900学时以内,总学时不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学时。

专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也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模块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体系等参考普通本科执行。

4.其他特殊类型的培养方案

国际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所属二级学院会同国际交流处,在参考现有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须报教务处同意。在制订国际合作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双方学校签订的合作协议涉及学分互认的,应事先报教务处审核。

校企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所属二级学院在参考现有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

九、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修订

各二级学院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自主学习、作业、考试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十、专业及课程编号

(一)学院及专业编号

为适应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针对学校系科调整,学校对学院及专业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编号做重新规定。统一规定专业编号为4位数:第1、2位为学院编号;第3位为专业层次识别码,普通本科专业为1,普通专科专业为2,二年制本科(3+2)专业为3,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为4,中外合作办学专科专业为5,其他类型为6;第4位为专业设置顺序码。各学院及专业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编号如下:

5学院及专业编号

学院编号

学院(部)

专业编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性质

01(A)

文学院

0111

汉语言文学

050101

本科(师范)

0112

汉语言

050102

本科

0113

对外汉语

050103*

本科

0131

汉语言文学(3+2)

050101

本科(师范)

0121

语文教育

660201

专科(师范)

0122

文秘

660112

专科

02(B)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211

思想政治教育

030404

本科(师范)

0212

历史学

060101

本科(师范)

0231

历史学(3+2)

060101

本科(师范)

0221

思想政治教育

660212

专科(师范)

0222

历史教育

660207

专科(师范)

03(C)

外国语学院

0311

英语

050201

本科(师范)

0312

日语

050207

本科

0331

英语(3+2)

050201

本科(师范)

0321

英语教育

660203

专科(师范)

0322

旅游英语

660109

专科

0323

商务英语

660108

专科

04(D)

数学与统计学院

0411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本科(师范)

0412

统计学

071601

本科

0431

数学与应用数学(3+2)

070101

本科(师范)

0421

数学教育

660202

专科(师范)

05(E)

光电工程学院

0511

物理学

070201

本科(师范)

0512

电子信息工程

080603

本科

0531

电子信息工程(3+2)

080603

本科

0521

物理教育

660204

专科(师范)

0522

应用电子技术

590202

专科

0551

应用电子技术

590202

专科(中加合作)

06(F)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0611

化学

070301

本科(师范)

0612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101

本科

0613

应用化学

070302

本科

0614

矿物加工工程

080103

本科(非师范)

0621

化学教育

660205

专科(师范)

0622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530205

专科

0623

应用化工技术

530201

专科

0651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530205

专科(中韩合作)

07(G)

生命科学学院

0711

生物技术

070402

本科

0712

生物科学

070401

本科(师范)

0713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1401

本科

0714

制药工程

081102

本科

0721

生物教育

660206

专科(师范)

0722

生物技术及应用

530101

专科

0723

食品生物技术

610305

专科

08(H)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

0811

地理科学

070701

本科(师范)

0812

地理信息系统

070703

本科

0813

土木工程

080703

本科

0821

地理教育

660208

专科(师范)

0822

旅游管理

640101

专科

0823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560701

专科

0851

酒店管理

640106

专科(中澳合作)

09(I)

体育学院

0911

体育教育

040201

本科(师范)

0912

舞蹈学(体育舞蹈)

050409

本科

0913

舞蹈学(健美操)

050409

本科

0921

体育教育

660211

专科(师范)

0922

运动训练

660302

专科

10(J)

音乐与舞蹈学院

1011

音乐学

050401

本科(师范)

1012

舞蹈学

050409

本科

1031

音乐学(3+2)

050401

本科(师范)

1021

音乐教育

660209

专科(师范)

1022

音乐表演

670202

专科

1051

音乐教育

660209

专科(中韩合作)

11(K)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1111

美术学

050406

本科(师范)

1112

艺术设计

050408

本科

1131

艺术设计(3+2)

050408

本科

1121

美术教育

660210

专科(师范)

1122

艺术设计

670101

专科

12(L)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2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本科

1212

网络工程

080613w

本科

12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

080605

本科

12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本科(软件外包)

1214

网络工程

080613w

本科(物联网)

122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590103

专科

1222

计算机应用技术

590101

专科

1223

计算机网络技术

590102

专科

1224

计算机信息管理

590106

专科

13(M)

经济与管理学院

1311

财务管理

110204

本科

1312

市场营销

110202

本科

1331

市场营销(3+2)

110202

本科

1321

会计电算化

620204

专科

1322

市场营销

620401

专科

1351

市场营销

620401

专科(中加合作)

14(N)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1411

教育技术学

040104

本科(师范)

1412

学前教育

040102

本科(师范)

1413

心理学

071501

本科(师范)

1431

学前教育(3+2)

040102

本科(师范)

1421

现代教育技术

660215

专科(师范)

15(O)

机电工程学院

151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304

本科

15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1

本科

1513

工业设计

080303

本科

153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2)

080301

本科

152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80201

专科

16(P)

传媒学院

1611

动画

050418

本科

1612

广播电视编导

050420

本科

17(Q)

国际学院

18(R)

大学英语教学部

19(S)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二)课程编号

统一规定每门课程的编号为7位数:第1位为开课院部编号,分别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详见表5第一列);第2位为课程层次代码,0表示本专科统开课程(仅限通修课程编号),1表示本科课程,2表示专科课程;第3位为课程类型代码,1表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2表示学科教育平台课程,3表示专业教育平台课程,4表示创新创业模块课程,5表示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第4位为课程性质代码,1表示必修课,2表示选修课;第5、6、7位为课程序号,从001开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第5位为课程类别代码,1为人文素质类课程,2为科学技术类课程,3为艺术体育类课程,4为教育素质类课程,5为经济生活类;第6、7位为课程序号)。

具体说明如下:

1.通识教育必修课由教务处统一编号,代码如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S111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S111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S1110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111004

形势与政策1

S111005

形势与政策2

S111006

形势与政策3

S111007

形势与政策4

S111008

形势与政策5

S111009

形势与政策6

S111010

形势与政策7

S111011

形势与政策8

S111012

大学英语1

R111001

大学英语2

R111002

大学英语3

R111003

大学英语4

R111004

大学体育1

I111001

大学体育2

I111002

大学体育3

I111003

大学体育4

I111004

计算机文化基础

L111001

大学语文

A111001

普通话

A111002

心理学

N111001

教育学

N111002

2.通识教育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编号。

3.部分学科教育平台课程、创新模块课程和公共实践课程编号如下:

高等数学A1

D121001

高等数学A2

D121002

高等数学B1

D121003

高等数学B2

D121004

高等数学C1

D121005

高等数学C2

D121006

高等数学D1

D121007

高等数学D2

D121008

线性代数A

D121009

线性代数B

D121010

概率统计

D121011

离散数学

D121012

英语新视听

R122001

实用英语阅读

R122002

英语口语与交际

R122003

英语翻译实践与技巧

R122004

英语写作技能训练

R122005

Word高级应用

L122001

网页制作基础

L122002

ACCESS数据库技术

L122003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L122004

图形图像处理

L122005

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

L122006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Z041001

就业指导

Z041002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

Z051001

校园管理

Z151001

社会实践

Z051002-Z051008

毕业教育

Z051009

毕业设计(论文)

Z151002

教育实习

Z151003

4.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编号由各学院按上述编号规则制定。

十一、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

1.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样例doc

2.二年制本科(3+2)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样例.doc

3.三年制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样例.doc

4.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5.专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分配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