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网站管理  |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文件 > 正文

枣庄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来源: | 发布日期:2012-10-04 】

枣庄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枣院政字〔2011〕167号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秉承我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内涵提升、质量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扩大视野、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尽快将我校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根据《枣庄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升质量这条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主体,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突破,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着眼点,扎扎实实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了两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任务要求及主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与建设。经过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学校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办学层次、管理体制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实现了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根据学校“十一五”期间提出的需求导向、整体性、稳步发展和突出重点优先建设的专业建设原则,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快培养煤化工、机械与装备制造、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食品技术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专业建设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优化内涵以提高质量,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注重提升与改造传统师范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加快拓展与建设应用型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积极探索与建立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的试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新体系;扶持与建设特色、优势专业,体现学校与区域的办学特色。

“十一五”以来,我校新增本科专业21个,其中,工学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6个,理学类专业5个。现有本科专业35个,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另有专科专业34个,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学科为基础,以文、理学科为主体,以应用学科为特色,以文、工学科为优势,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的综合性程度进一步提高,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创设特色品牌专业,成效显著。启动了枣庄学院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立项建设2个校级品牌专业、8个校级特色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立项建设33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优质课程;加强双语课程建设,立项建设校级双语课程7门。教研室建设得到加强,教材管理更加规范。目前学校建有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试点课程2门,省级双语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3人获省级教学名师,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学校“十一五”以来的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的专业建设现状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面合格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从专业结构上看,专业数量不足,优势不明显,基础学科专业较多,应用学科专业较少,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传统的专业已逐渐失去优势,新专业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2.从专业内涵上看,重点专业没有形成专业群,影响力弱,在教学研究方面承担高层次的精品项目不多,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应用学科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创新和区域经济转型的多方面的需求,具有学校品牌和独立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产品尚待突破等。

3.教学资源不足。随着学校规模扩大,专业数量与学生数量增多,导致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部分新专业的办学条件不足,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建设水平亟待提升。

4.教学改革有待深化,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双学位建设有待开展,学分制改革有待深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有待加强,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及实验室开放工作仍需实质性推进。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尽快解决,以推动我校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十二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两头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地方性”、“有特色”和“应用型”这一科学的办学定位,按照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效益显著的总体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内涵深厚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大力推动专业整体发展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

三、“十二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依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教学新体系。根据“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促进交叉,扶持新兴”的专业建设思路,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是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二是建立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教师、人才的壁垒,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教学新体系;三是依托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实、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继续对化工、机械工程、生物和文管类专业进行充实、调整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四是加大人文、艺术类专业建设力度,加强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融合,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科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环境。

为此,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专业调整与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科学的人才预测为基础,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既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急需,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结构和层次需求的影响,同时还要兼顾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特点,使专业建设永葆活力,保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整体性原则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全校的专业群建设,从提高各专业的群体效益出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改造传统专业,整合相近专业,扶持新上专业,培植特色专业,提升品牌专业,形成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专业群。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突出抓好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对基础学科和主干专业的支撑学科的建设要以不变应万变,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

3.稳步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既要解放思想,通过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有计划地拓宽专业领域,扩大专业规模。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专业发展后劲,增强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4.突出重点原则

专业调整和建设要突出重点,优先建设与发展以下方面的专业:

(1)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

(2)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

(3)与校级、省级重点学科和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建设相对应的学科专业;

(4)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厚实或社会能提供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

(5)交叉学科专业。

四、“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对接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内涵。加快培养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中小机床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信息技术、城镇规划与建设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在2010年35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4个专业,到2015年,普通本科专业增加到55个左右,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新体系。各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符合社会需要,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成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优先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紧缺专业,积极拓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的专业,重点巩固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性强的专业,合理改造传统专业,提高传统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重点建设化工、城建、传媒、材料、电子、信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文学、理学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以工学、管理学类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继续办好教育类专业。

(1)文学类专业

在做好现有的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汉语言、动画、舞蹈学、日语、对外汉语、广播电视编导等文学类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秘书学等专业。

(2)理学类专业

加大对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统计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使之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应用性。同时积极争取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社会急需的专业。

(3)工学类专业

重点建设好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工科专业,紧紧围绕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的煤化工、机床、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集群建设,加强煤化工与精细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方向的专业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积极开拓矿物加工工程、工业设计、土木工程、制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材料化学、建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向的专业建设。

(4)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

加强现有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积极发展行政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保险学、金融工程等专业建设。

(5)其它类专业

根据行业和社会对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社会急需的中国画与书法、戏剧影视文学等其它类专业。

2.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入推进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力争省级特色专业取得新突破,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校级品牌(特色)专业6-8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

3.大力加强工科专业企校共建工作。立足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寻求企校深度合作,构建企校共建的良性发展机制,以矿物加工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建设为突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过程的执行、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等各个环节引入企业参与,努力实现在企校共建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十二五”期间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把教学质量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加快工作思路转变,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2.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要建立校、院两级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校、院两级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持制定校、院两级专业调整与建设的整体规划,主持新专业的增设、论证与建设工作;进一步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确保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切实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合理规划、投放、使用和管理专业建设经费,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保证重点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确保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经费充足,保证实习实践经费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4.建立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特别是重点专业、新上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制度,督促各学院按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树立和强化专业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优胜劣汰意识,建立和健全本科专业办学质量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循环、良性发展。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建立专业调研制度,对于专业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或不符合学校整体和长远规划的专业,学校将对其进行整合、调整或停办。

5.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的各级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教改立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的引导、检查和评估。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及我校本科教学工程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全面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加强高教研究,不断优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6.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的意识,提高校企、校地合作共建的能力。围绕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的煤化工、机床、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集群,积极与企业对接,积极推进企校专业共建。逐步探索校企、校地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建立校企、校地“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的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科技攻关、资源共享的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模式,落实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学工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企校共建、企校共赢的目的,建立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协调机制,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水平与能力。

附件:枣庄学院“十二五”规划新上本科专业一览表.doc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